许利平(本文作者)
许利平:北京大学博士、中国亚太学会理事、东南亚研究中心副主任
马尔代夫政治动荡令全世界旅游者、政界、媒体界等为之愕然。
这场动荡的直接导火索,似乎是前总统纳希德,他曾在斯里兰卡创办民主党。多年致力于马尔代夫民主改革运动,几乎住遍了所有马尔代夫的监狱或看守所。2008年10月,打着“变革”旗号的纳希德,赢得大选,终结马尔代夫威权体制,被西方媒体称为“民主的宠儿”。但是,其上任以来的“改变”政策,并没有给马尔代夫民众太多实惠,结果在其任期还剩一年之际,就被军警赶下台。不过,除此之外,马尔代夫的政治动荡还有深层次原因。
殖民历史孕育政治轮回
在殖民历史的阴影下,马尔代夫经历了绝对君主制——君主立宪制——共和制——绝对君主制度的轮回
在15世纪-20世纪500年中,马尔代夫先后遭受葡萄牙、荷兰、法国和英国的殖民入侵。在绝对君主体制下,苏丹率领马尔代夫人民进行反殖民运动,获得了很高的威望。
1887年,马尔代夫沦为英国的保护国。英国人为了有效地进行间接殖民统治,极力维护苏丹的权威。1932年,在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影响下,马尔代夫颁布第一部宪法,实行君主立宪制。1953年1月1日,在中东伊斯兰世界“共和主义”思潮影响下,马尔代夫又废除君主立宪制,成立第一共和国。但时间不到9个月,在国内保皇势力和英国殖民者的干预下,1953年8月21日,共和国总统阿明的职务被罢免,共和国法律制度被废除。
1954年3月6日,法里德苏丹登基,马尔代夫重新恢复绝对君主制。这样,在殖民历史的阴影下,马尔代夫经历了绝对君主制——君主立宪制——共和制——绝对君主制度的轮回。这种历史的经历跟今天的马尔代夫有点类似,政治体制似乎又经历了一个轮回。
经济发展助长民主呼声
上世纪马尔代夫的快速经济增长,产生一批要求民主变革的中产阶级
1965年,马尔代夫获得民族独立,1968年3月恢复共和政体,开始威权民主时期。
首任总统纳西尔被称为“独立之父”,统治马尔代夫达20年。独立之前,他通过反殖民、反分裂,赢得了国内民众的拥护。当选总统后,他致力于国家基础设施的建设,但由于国家经济基础薄弱,经济发展相当缓慢。
上世纪70年代末,世界经历石油危机,马尔代夫经济雪上加霜,1978年在人民的抗议声中,纳西尔总统被迫下台,逃亡新加坡。第二任总统加尧姆1978年上任,大力发展经济,开放旅游业。1980年至1991年,马尔代夫的国民生产总值平均以10.2%的速度增长,2002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2020美元,为南亚地区最高,由此产生一批像纳希德家族一样要求民主变革的中产阶级。
2004年印度洋海啸重创马尔代夫经济,加剧了中产阶级民众要求民主和政治变革的呼声。在此背景下,2006年,马尔代夫的宪政改革启动。2007年,全民公投通过新宪法。2008年10月,顺利举行大选,马尔代夫正式进入民主转型时期。
宪政不稳引发政治动荡
这次动荡的根源在于行政与司法的对立与冲突,最后酿成的结果使得法律让位给暴力政变
宪政体系的稳定是民主转型是否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。
一般说来,初始进入民主转型的国家,都要经历一个宪政体系动荡的时期。如与马尔代夫经历类似的印度尼西亚,1999年进入民主转型时期,3年内对宪法的修改达4次之多。马尔代夫2007年的新宪法,酝酿的时间只有一年,不可避免将出现新的问题与矛盾。
马尔代夫新宪法确立了三权分立制度。总统由全民直选产生,任期不超过两届。内阁部长、检察长由总统任命,但需经过议会批准,总统无权干预司法。这次动荡的导火索就是纳希德总统宣布逮捕刑事法院的首席大法官,被军警借机赶下台。但军警没有走宪政的法治渠道,通过非常规手段,逼迫总统下台,引起宪政危机。虽然副总统按照宪法程序上台,但是总统的辞职没有经过法律的程序。
这次动荡的根源在于行政与司法的对立与冲突,最后酿成的结果使得法律让位给暴力政变,因此被媒体称为伊斯兰世界的“倒春寒”。
利益结构失衡冲击政权
纳希德就任总统后推行的改革,伤及多个阶层的利益
纳希德所属的民主党在议会为第二大政党,代表的是中产阶级的利益。正是靠下层民众和中产阶级的支持,纳希德在2008年当选总统。
上台后,纳希德推行货币改革,使得本国货币急剧贬值,国内市场物价飞涨,伤害了下层民众和中产阶级的利益。另外,他推行税收改革,让上层精英阶层多交税,又得罪了上层精英,特别是旅游企业家的利益。与以色列建交,允许饮酒等政策,也触动了保守的伊斯兰势力的利益。各种利益结构综合作用,严重冲击纳希德政权。
地缘政治让小国不轻松
特殊的地缘政治背景,使得马尔代夫政治局势在一定程度上更加复杂
马尔代夫地处亚洲的南部,位于赤道附近的印度洋之中。与印度和斯里兰卡相邻。南部的赤道海峡和一度半海峡为海上贸易的重要通道,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。
英国曾在马尔代夫设立军事基地,美军的舰艇也时常在该国停留和补给。两伊战争期间,美国空军经常借其空中走廊。1988年,印度军队一度进入马尔代夫参与政府平乱。
本次政变后,美国负责南亚事务的助理国务卿第一时间抵达马尔代夫。印度也派外交部秘书前往马尔代夫,调停各个政治派别的矛盾和冲突。
近年来,中国游客访问马尔代夫逐年增加,2011年中国到访游客近20万人次,占整个马尔代夫外国游客总数的21%,连续两年成为马尔代夫最大的客源。鉴于旅游业是马尔代夫的支柱产业,中国对马尔代夫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。在此背景下,西方国家和印度一些媒体大炒中国所谓珍珠链战略。
特殊的地缘政治背景,使得马尔代夫政治局势在一定程度上变得更加复杂。
总体说来,亚洲其他国家民主转型的经历表明,从威权民主向多元民主转型的过程中,大都要经历几轮或几次政治动荡。因为宪政体制的重塑造、社会结构的改变、利益结构的重组等,都需要一个必要的阵痛过程,没有捷径可走。在此意义上讲,马尔代夫的民主转型,也难逃政治动荡的魔咒。